English

为了长城更巍峨

199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范海松 田文杰 我有话说

张道炽是空军高炮学院高级工程师,被国内外同行赞誉为中国微波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先后圆满完成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一颗通讯卫星、洲际导弹、中程导弹、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各型火箭等国防重点工程中的有关微波器件的研制任务,曾两次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是首批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曾光荣出席第二届全军英模代表大会。

1977年春天,当时在电子工业部下属一个军工厂任车间技术主任的张道炽奉命赴京,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攻关难题——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关键部件即微波信号接收器。此前,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工厂进行过试验,但研制出来的微波信号接收器都达不到要求。当他得知,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时,他向组织表示:“为国分忧,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把这个项目交给我,我相信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同样有能力搞出来!”

他独自承担起了这一国防重点工程重大课题的攻关任务。在18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休息。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是一碗白开水,两个馒头就对付过去了。就是靠着这样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张道炽终于研制出了微波信号接收器,试验一次成功,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这一项目获重大科技成果奖。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卫星通讯技术的封锁,1979年我国着手研制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电子工业部决定卫星星体转发器和遥测系统中的5种主要微波器件交给张道炽所在的工厂来研制。电子工业部的领导严肃地告诫道:“这个星要几个亿,你们一定要讲科学,一定要万无一失!”厂长黄晨湘是个老红军,他坚定地答道:“小张能担此重任,我用党性保证。”

微波磁学,当时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张道炽研制星体转发器,既无资料可查,更无经验可借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张道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攻克了这一科技堡垒。1982年,他研制出来的代表我国微波领域最高水平的5种微波器件,经卫星发射基地组装调试,全部合格。

在没有硝烟的高科技战场上,张道炽是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1989年7月,我国一家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条生产线,但其中的微波器件技术不转让给中国,不仅价格昂贵,配套也不及时。当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也禁止将这项技术转让给中国。张道炽得知这一情况,异常气愤地说:“我非要做出来给他们看看。”张道炽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性能明显优于国外生产的同类产品,产品价格仅占进口的八分之一,不仅打破了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还为我国军用和民用通讯事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1984年,41岁的张道炽和妻子黄小萍怀着从军报国的心愿被特招入伍,到空军高炮学院雷达教研室任教员。在院党委的支持下,筹建了实验中心,并担任了主任。

1997年底,空军下达任务,目前,我军装备的某型远程警戒雷达出现技术难题。该型雷达是我军主战雷达兵器。空军要求,要尽快研制出新的雷达收发开关,以取代放电管开关。

张道炽深感责任重大。他清楚这需要解决三大难题:一是功率要高,二是频带要宽,三是频率要低。其难度可想而知。

1998年春节,张道炽夫妇和往年一样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他们四处奔波,购买原材料,建立微波材料实验室,设计多种非标准设备。为了研制出微波损耗小,温度稳定性好的高性能微波铁氧体材料,他们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这种材料制备工艺十分复杂,配料、球磨、预压、预烧、成型、烧结等,每做一次实验,就有20多道工序。就这样,他们终于找到理想的配方。1998年8月,他们研制出的高功率雷达收发开关,经部队试用,证明性能稳定可靠,寿命是原来的300倍,而它的价格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1998年12月,高功率雷达收发开关在北京通过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底,高功率雷达开关正式装备我军部队。

这些年来,张道炽夫妇还为我军多种型号的雷达研制了多种微波器件,使我军雷达灵敏度更高,抗干扰及远程警戒能力明显增强。

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来,张道炽硕果累累:作为第一研制人,他完成科研项目36项。其中,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获电子工业部二等奖、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军队进步三等奖。他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他还先后出访美国、匈牙利、瑞士、前苏联等国。作为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委员、中国高教实验学会常务理事,张道炽主持召开了第二、第五届全国微波磁学会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